报告将欧洲经济的复苏势头归因于目前仍在持续进行的这种内部与外部调整,称这为让内部需求逐渐成为欧洲经济增长的主引擎创造了更好的条件。
根据铁路总公司的数据,上半年铁路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159亿元,仅占全年固定资产投资的约31%。铁总及各地的铁路局作为铁路的管理和运营方,将成为铁路投资增加的最大受益方。
2013年7月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将铁路十二五投资从原计划的2.8万亿元调增至3.3万亿元,2013年的铁路固定资产投资从年初计划的6500亿元增至6900亿元,这也被市场解读为政府重振铁路投资的信号。福州至平潭铁路、成都至蒲江铁路等项目近期将进入全面施工阶段。从全国铁路情况来看,整体还是供不应求的,追加铁路投资是有必要的,但应当警惕一些地区为实现全年经济增长目标,在年末突击加大铁路投资,造成供应过剩和资源浪费等问题。我们要想更好地走出去,首先应该做的就是加大国内铁路建设,只有在国内形成很好的范例、积累更多的建设和管理经验,铁路出口才能更有说服力。按照当前的铁路建设进度,业界普遍预计,四季度铁路投资将迎来一个井喷期。
进入下半年以来,铁路投资呈现出明显的回暖态势,三季度铁路固定资产投资达到1538亿元,占全年目标的22%。下游的铁路电气设备供应商也将受益。他表示,我国材料产业应适应新形势的需要,要把生态环境意识贯穿或渗透于产品和生产工艺的设计之中,走一条既符合中国实际,又借鉴各国经验教训,提高材料产业资源能源利用效率、降低生产和制造过程中环境负担的道路。
左铁镛认为,对废弃物的多次回收和再利用,是解决资源枯竭的必然选择。左铁镛表示,预计未来10年,生物材料与制品国际市场将保持12%的年增长水平,其中亚洲市场年增长率高达27%。近日,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工业大学教授左铁镛在北京2013新材料博士后学术论坛上指出,未来我国新材料研发要朝着高性能、智能化、集成化、低维化、低成本和复合化方向发展,同时还应更加重视构筑循环型可持续的材料产业。从2000年开始,我国材料产业就进入蓬勃发展阶段,锂电池年增长率约40%,光伏跻身世界前十强,钕铁硼产量占全球50%。
左铁镛表示,我国生物、航天、能源、先进制造等高新技术领域的发展,也对新材料表现出迫切的需求。另一方面,材料的制备、生产、使用、废弃全过程,又是以资源、能源的破坏性消耗为代价。
其中,纳米材料及结构的研发成为材料科学研究战略的首位,并以此来推动纳米材料与生命、信息及能源等学科的交叉融合。然而,虽然我国是全世界公认的材料大国,但却并非材料强国。在左铁镛看来,传统材料科研中,通常都是从原生矿产到材料产品的研发,而现在,材料领域更应该重视从废弃资源到再生产品的逆向科研。另外,材料深层次的微结构表征、修饰、超精细组装加工和测定的新技术、新装备的研制,也将成为推动材料科学发展的重大动力。
大而不强在左铁镛看来,材料科技已经成为现代工业、国防安全和高技术发展的共性基础,也是当前最重要、发展最快的科学技术领域之一。国内的大飞机就患上了严重的皮肤病,因为使用国内提供的壳体、支架等关键材料部件,经常会出问题。全国水泥产量75.5吨,比十五增长约76.1%。十一五期间,全国粗钢总产量为26.1亿吨,是十五的2.2倍。
十种有色金属总产量1.26亿吨,约为十五的2倍。或可逆向科研然而问题是,一方面,材料为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作出无法替代的贡献。
实际上,矿产资源的生命周期经历了从原生矿产、原材料、加工制品、流通消费最终到城市矿产的过程,虽然物质形态发生变化,但资源并没有消失。同样,一些关键材料、核心部件及材料制备、加工、表征的仪器装备,仍然是通过高价从国外进口,这也成为制约我国制造业升级的重要因素。
应重点定位发达国家在材料领域的重要战略部署,成为我国材料科技突破方向的有利借鉴。左铁镛说,汽车工业同样如此,国外用0.5毫米厚度的材料制造的汽车外壳,我们却得用1.5毫米厚度的材料才能达到同样的硬度。其中,光电子材料、光子材料将成为我国发展最快和最有前途的电子信息材料。而通过不同材料之间的复合化或集成化,来优化材料性能或探索高性能新材料体系的研究,也将层出不穷。纵然全球宏观经济低迷,新材料产业仍然是一片绕不过的蓝海。工信部在去年发布的《新材料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中提出,十二五期间,我国新材料产业预计总产值达2万亿元,年均增长率超过25%,重点新材料研发投入在销售额中占比要达到5%以上。
在材料领域一直保持全球领导地位的美国,通过发布《未来工业材料计划》、《21世纪纳米技术研究开发法案》等一系列政策,将新材料发展的重点定位在纳米材料、信息材料、生物医用及极端环境材料上。左铁镛表示,到2020年,我国可以保证需求的矿产仅为9种,其他36种矿产难以保证需求。
而超导材料、智能材料、生物医用材料等新型功能材料及其应用技术也将面临突破。金属、无机非金属、高分子材料这三大支柱,我们在产能、产量和消费量都处于世界第一。
到2010年,我国已经拥有1000家企业、500家科研院所,共40万人从事着新材料的研究开发工作。在左铁镛看来,持续的外部需求为材料科技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而我国新材料技术也更需要取得群体性突破,这将会对所有工业领域产生革命性影响。
特别是铁、锰、铬铁矿、铜、铝铁矿、钾盐等关系国家经济和安全的大宗矿产将长期短缺。利好政策也触发了新材料研发的加速引擎。而欧盟国家也通过制定《第六个框架规划》等计划,重点发展光电材料、超导体复合材料、光学材料、仿生学及智能纺织材料等。特别是基因组学、干细胞及再生医学等生物技术,正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技术革命。
他表示,我国生物医用材料重点研究领域将为组织工程材料、纳米生物材料、药物缓释材料、再生医学生物活性材料以及血液相容材料等。而对于更为精细高端的生物医用材料制品,我国更是无法与国外相媲美。
左铁镛分析称:从发达国家新材料的总体发展战略走向来看,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和能源技术的相关材料将日益受到重视关于地方保护产生的主要原因,58%的企业选择保护地方税收和就业。
企业的期望集中在几个方面:一是进一步加快土地、矿产、金融等生产要素的市场化,加快垄断行业改革。二是以提高企业融资效率和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为目的推进金融市场改革。
三是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变化快,企业没有稳定而准确的预期,经常无所适从。调研发现,当前企业普遍关注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理顺政企关系,完善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相关部门应将工作重点从管理企业转变为服务企业。再次,应充分整合政府信息资源,提升市场监管能力。
应进一步放开市场准入,允许民间资本进入正规金融体系,加快利率市场化改革,鼓励金融创新。另外,核准与备案项目多、权力过于集中。
86.7%的企业希望政府彻底放开对能源、资源价格的管制。二是资本市场发育程度不高,企业以间接融资为主,融资难、融资贵。
30.0%的企业选择了完善《劳动合同法》,规范企业用工行为,保障双方权益作为下一步改革应重点突破的领域。课题组建议,应以改革来破除地方保护。